談談線束布置的設計方法和設計原則。
一、汽車線束布置設計
在線束布置設計中, 設計工程師要充分考慮各相關的邊界條件, 必須對車身、動力總成、儀表板、底盤、內(nèi)飾件充分系統(tǒng)地了解,并能對相關件的設計提出相應合理的要求。
設計工程師要考慮整車電器件的二維布置圖、整車的外形圖、整車的布置結構(如發(fā)動機橫置、縱置、前置、后置, 左舵還是右舵等基本情況)。了解整車電器件的功能屬性, 特殊要求(如與其它件間的位置要求、電器電子特性要求)。識別出高溫區(qū)、震動區(qū)、強電磁干擾區(qū)(如點火線圈、刮水電動機等)。
整車各個電器件位置、車身等結構不同,其設計方式也有所不同,因此選擇合理的布置方式就顯得比較重要。在整車線束中,可以將線束分成幾部分:前艙線束總成、發(fā)動機線束總成、儀表線束總成、地板線束總成、門線束總成、頂棚線束總成、后行李廂線束總成、蓄電池線束總成。但是線束的劃分和整車的結構、裝配工藝也有很大的關系,不必拘泥于以上的劃分形式。如:日系車型線束劃分比較細,而德系車型線束基本是一條線。
根據(jù)汽車線束布置的劃分,有H、L、E、R 型等多種布置形式。常用布線方式有H型( 圖1)、E型(圖2)。在線束布置方案的設計階段,至少要做出2 種以上的方案來進行分析評審,在方案形成后還要和整車總布置及車身部門討論方案的可行性,確定車身是否能夠做出線束需要的結構或形式來滿足線束的要求。然后再對2種以上的方案進行可行性分析評審,并確定主選方案和備選方案。這個階段十分重要,需要與各相關部門及工程師充分討論,明確輸入輸出信息,把以后所有可能出現(xiàn)的重大問題解決完畢。
圖1 H型線束布置示意圖
圖2 E型線束布置示意圖
二、 汽車線束布置原則
1、 考慮安裝方便性及裝配工藝可行性
1) 線束的插接件應布置在手可以觸及的位置,或簡單拆卸一些車身件后,可以觸及插接件。對于只能用一只手插拔的插接件,另一端插接件應固定在車身上。
2) 考慮線束和插接件過孔空間、過孔的密封、插接件固定,滿足在實際情況下穿線和插接操作的方便性和高效性;如儀表、音響、空調(diào)面板等維修率比較高的電器件或者開關,其后端線束預留到可以容易插拔的長度。
3) 不在臨近位置布置型號和顏色均相同的插接件, 做好各插件的區(qū)分,避免裝配過程中出現(xiàn)誤插,損壞線束和用電器。
2、考慮線束的固定和保護
1) 根據(jù)線束的走向、車身的具體形狀,合理設置固定點,在沒有支點的直線距離上兩固定點間距一般不大于300 mm;在鈍角拐點位置可布置一個固定點;在直角拐點需布置2個固定點;在線束中避免出現(xiàn)銳角拐點。
2) 按照線束的走向、尺寸,合理選擇固定卡扣,并標明其位置,在固定卡扣的安裝方向上,必須有足夠的空間以方便卡扣的安裝、拆卸。
3) 在和其它線束、電器件連接的插接件位置,在插接件前不大于120 mm的合適位置處增加固定點,以減少插接件內(nèi)的端子承受震動。在主線束的分支處增加固定點,固定點距離支點不大于100mm。
4) 為了保持線束與周邊的間隙,有些位置需要使用硬管或夾板,以保證線束不變形。為了保證線束的方向性,部分位置應使用帶定位的卡扣。
5) 插接件較多時,要充分考慮其固定的位置,必要時應設計線束槽和線束支架,線束外漏與車身產(chǎn)生摩擦的部分用波紋管進行保護。
6) 不直接和車身銳邊接觸,要增加保護,避免車身銳邊損壞線束外部絕緣層,振動或運動件連接的插件要有固定,避免振動在線束上的傳遞。
3、避免和周圍零部件干涉
1) 線束布置應沿邊、沿槽(車身上設計的走線槽),避免線束直接承受壓力。與管路間隙均勻、與周圍零部件間隙合理;如座椅,要考慮通過線束的空隙是否留夠,是否與其它零部件產(chǎn)生摩擦。
2) 安裝在振動或運動部件上時,應視實際情況,相關聯(lián)的線束必須留有足夠的長度。此預留長度根據(jù)部件振動幅度、運動件的最大運動行程確定。保證預留長度能夠不使振動在線束上傳遞、不使線束承受拉力。
3) 與運動零部件之間的間隙應根據(jù)需求進行確定, 如:刮水電動機連桿的間隙、皮帶、風扇、齒輪、凸輪等一般要求大于25 mm,換擋機構在布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與線束是否存在干涉。
4、避免高溫區(qū)、管路
1) 避免線束布置過于靠近高溫區(qū),如不能避開,則應增加隔熱罩保護線束(至少在80mm以上),對于無隔熱罩的線束,其間距至少在160 mm以上,如排氣系統(tǒng)、EGR和增壓系統(tǒng)及其相關的閥等高溫部件。但線束距離排氣消聲器高溫區(qū)域至少200 mm,距離排氣歧管至少30mm。
2) 不與燃油管路、制動管路使用相同的固定點,不與燃油管路、制動管路交叉或接觸。
3) 線束的布置還需考慮周邊的其它管路,如水管、真空管等,也不要與這些管路存在接觸干涉。
5、考慮線束布置的過孔
1) 設計初期就應考慮過孔的位置及結構形狀,同時也要考慮該位置和其它件的相對位置關系。
2) 線束如從駕駛室內(nèi)向室外通過鈑金孔,外部線束必須低于過線孔,避免線束上的液體進入室內(nèi)。
3) 四門線束和座艙線束連接時,車門上過線孔應低于車身側(cè)圍上過線孔。
4) 必須保證線束上橡膠件的可靠性。線束過孔膠套必須安裝可靠,在正常使用情況下,膠套不能脫離安裝位置。
6、考慮防電磁干擾
1) 避開零部件電磁干擾源,將一些信號線的位置布置到盡可能離干擾源、電喇叭、電機類用電器等較遠的位置。
2) 傳感器信號電源線應避開大電流零部件的電源線,其間隔應大于300mm,合理布置用電器,縮短信號線的長度。
3) 一些關鍵系統(tǒng)、重要系統(tǒng)的搭鐵線單獨布置在一個位置,避免受到其它搭鐵線的干擾。
7、美觀性
1) 線束布置要順其自然,走向不牽強,機艙線束能放到橫梁下方的,不放到上方;能放到內(nèi)側(cè)的,不放到外側(cè)。
2) 線束走向應與依附件方向一致,在投影方向上, 按橫平豎直的棋盤式排列,線束盡量避免斜方向布置。
3) 線束布置要顏色協(xié)調(diào)、大小均勻,機艙線束建議全部采用深色插接件,發(fā)動機上方的線束如果太亂, 建議開發(fā)整體線束護板。
8、其它原則
1) 插接件盡量避免垂直布置,以防塵防水。插件不要布置在雨水聚集區(qū)域或汽車外部,必須布置在上述區(qū)域時要采用防護措施。采用膠塞或膠套、在插件內(nèi)添加凡士林等方法,避免插件內(nèi)進水使端子表面氧化。
2) 考慮其安全性。在汽車碰撞時,線束不能受到擠壓。線束擠壓破裂,內(nèi)部短路會瞬間引起火災,對駕乘人員造成二次傷害。
3) 線束布置還應結合電氣原理,根據(jù)電氣原理的要求,合理設計線束走向和出線方向。
4) 線束布置還應結合其二級供應商,如插接件、固定件、橡膠件等廠家,通過雙方的溝通,選擇合適的設計方案。
三、結束語
線束布置涉及到車身及其附件、動力總成、底盤、電器等眾多零件,在設計時,需要將這些元素綜合考慮,在線束布置的前期將潛在的問題都規(guī)避掉,從而保證線束后期設計制造和裝配的各種性能品質(zhì)。
承擔因您的行為而導致的法律責任,
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有爭議評論。
參與本評論即表明您已經(jīng)閱讀并接受
上述條款。